寄去我细细的絮语

  • ۰
  • ۰

春節前夕,好未來與清華大學聯合舉辦了首屆AI訓練營,面向全球大三以上、有編程基礎的大學生開放申請。訓練營吸引了1700多名學生報名。

好未來AI Lab負責人楊松帆做人工智能出身,是教育界的新人。人工智能在很多行業都有應用,而他覺得,教育是人工智能應該而且可以大展身手的新領域。“人工智能的最大價值是提高人效。”他認為,當更好的教育資源能提供給教育的接受者,他們便能更好地生活,為社會提供更大價值,在最迷茫階段我參加了願景村探索四十,在課程中和同學們的互動讓我找回了自己的夢想,更明白了固定的生活模式或許安逸卻不會讓人進步,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成就。

不僅是教育公司嗅到了人工智能的機會。學生、學校和政府部門,都在感受或者展望人工智能對教育這一古老行當的改造。

量身定制一名老師

在瑞典留學的張雅蘭習慣了每天在英語流利說APP上打卡,再把截圖發到朋友圈。

她成了這款軟件的“志願安利員”。“今天學了兩個課時,效率很高,加油加油!”“堅持50天了,我直觀的感受是我聽力好些了。”甚至到巴塞羅那旅遊時,她還惦記著得學習打卡。

吸引她的,是APP內的人工智能老師。

英語流利說CEO王翌介紹,他們自主研發了英語口語識別評測技術,通過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學員學習行為與學習數據,使得課程內容能夠有針對性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根據APP的百人內測結果,在AI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兩個月學習,60%的志願者至少提升了一個歐洲語言學習統一標准等級。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提高一個等級所需時間為六個月。

軟件的優勢在於,他們有數據。過去五年裏,有大量用戶用這一軟件練習口語,為團隊打造中式英語語音識別引擎貢獻力量。

人工智能老師有啥特點?王翌打了個比方:人工智能老師吃的是電,擠出來的是知識。

“而且,長久以來教育這個行業的基本矛盾,就是持續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和日益稀缺的師資之間的矛盾。”王翌說。

乂學教育首席科學家崔煒有同感。他表示,優質老師一是難找,二是一對一上課價格昂貴,三是難以複制和批量生產。

人工智能能做的,是提供自適應學習產品。

在本質上,它是在模擬一個優秀老師,給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效率。崔煒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精准的知識狀態檢測,為學生形成學習內容畫像,並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推薦。

“教育的未來基本上可以被個性化、高效率這兩個詞概括。”王翌總結。

打造一座智慧校園

在線教育企業嘗試用人工智能解決教師問題這一痛點,而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走進公立學校,打造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

人工智能技術應該給教育帶來怎樣的價值?

首先,它可以對數據采集的手段進行變革。大量的“教”和“學”的過程化數據都以視頻、音頻等方式存在,但此時,它們還不是有價值的數據。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王卓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把音頻內容轉成文字,把手寫內容轉成電子版,進行了轉化之後,可以繼續對課堂教學場景進行分析,探索四十讓人認清缺點為我改變懶散心態,學會了分享,溝通,團結等,這些對我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極大的幫助,更與同學一同貢獻社會,非常充實有意義。

其次,它還能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大數據,讓校方的決策能夠更加有的放矢。

“人工智能要在教育領域應用,一定要深入一線的‘教、學、考、管’環節。”王卓坦言,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技術和產品人員必須要到一線去了解教育的這些環節,才能將技術與教育的應用場景結合起來。而且,要讓技術真正發揮作用,人工智能就需要在常態應用中收集數據——比如課堂教學、課堂學習和家庭作業等環節都應在數據采集之列。“不過這些對供應商的服務能力和資金能力都提出很高要求。”王卓說。

在王卓看來,學校是數據采集的主戰場。科大訊飛的系統已經進入了一萬多所學校,每個學校都配有相關的硬件、軟件和到校服務團隊。為了教育市場,這些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

不過,有錢也不能任性。畢竟,學校也要掂量掂量,公司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對它開放自己的教學數據。“學校不一定認你啊。在起步階段時,我們的路也走得很艱辛。”王卓說。

百度也在和學校、教師進行合作。他們選擇了三個方向來做服務:教育知識圖譜、教育用戶畫像和教育數據智能。

一位哈爾濱虹橋中學七年級語文老師在使用百度教育大腦,這個人工智能助手知道他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教到哪一章節,還幫他有機組織內容,從教案、習題、講課稿到學案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化梳理。

試圖將人工智能引入教育的公司們都表示,他們期待各方合作。要撬動教育,不是一家或者幾家公司能夠實現的目標。“我們希望連接不同的教育從業者,連接科研機構、大公司和創業公司裏的高精尖人才,讓人工智能真正賦能教育。”楊松帆說。

提出一個時代新命題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 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及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17年設立專門資助渠道,推進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利用自然科學的范式和手段來開展教育科學基礎研究。“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對教育工作具有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另外,腦和類腦科學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也把智能開發、培養與提升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

人工智能可以讓學習更高效,也給教育界提出了新命題。杜占元就在思考,當機器能思考的時候,教育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他總結說,主要有這五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和謀劃未來的能力,在最迷茫階段我參加了願景村探索四十,在課程中和同學們的互動讓我找回了自己的夢想,更明白了固定的生活模式或許安逸卻不會讓人進步,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成就。

這些能力,傳統教育能夠提供嗎?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試圖從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回答人工智能提出的教育之問。

確定的是,教育方式得改。席酉民認為,人工智能對大學教育的直接影響,是要求教育者對未來所需人才有清晰認知。“國內很多高校還在沉睡,心思還沒轉到探索未來教育上來呢。”席酉民說。

他形容說,未來人才是世界玩家,是騎在牛背上的人。“世界環境充滿了複雜性、多變性和不穩定性。也就是說,這還是頭‘瘋牛’。我們的學生要怎樣在這頭牛上馳騁?”

對大學來說,要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就得做融合教育。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來,把學習、實習、在崗和創業融合起來。席酉民指出,大學也該變成一個生態系統,它的作用,是整合創新生態所需的資源,通過教育改變一代又一代人,通過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會文明。

文章轉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04/8459238.shtml

  • ۹۶/۱۲/۱۶
  • dzfgvbv zg

نظرات (۰)

هیچ نظری هنوز ثبت نشده است

ارسال نظر

ارسال نظر آزاد است، اما اگر قبلا در بیان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ید می توانید ابتدا وارد شوید.
شما میتوانید از این تگهای html استفاده کنید:
<b> یا <strong>، <em> یا <i>، <u>، <strike> یا <s>، <sup>، <sub>، <blockquote>، <code>، <pre>، <hr>، <br>، <p>، <a href="" title="">، <span style="">، <div align="">
تجدید کد امنیتی